11月10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专家研讨会在汉召开,范恒山、李善同等著名学者与中部地区专家共聚一堂,建言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新一轮对外开放之路。
 

  研讨会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吴清作了题为“推进中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的主旨报告。该报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囊机构的指导下,由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历时半年研究完成。
 

  报告分析,近年来国家重视中部地区的开发,中部开放迎来了历史机遇。未来,可着力将中部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国统一开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高地。
 

  对外开放成就富民之路
 

  报告研究显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强国富民的基本经验。
 

  1978-1992年为开放阶段,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拉开,广东扛起了对外开放的大旗,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广东很热闹,内地慢半拍”的局面。
 

  1992-2001年入世为第二阶段,对外开放步入深化阶段,上海成为新时期的弄潮儿,优惠政策和强势资源汇聚上海。中西部启动开放,但开放力度仍然不大。
 

  入世到2012年为第三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走向全面对外开放。入世十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领跑全国对外开放,中西部后发优势开始凸显,进入快速追赶阶段。
 

  开放往往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首先突破,既需要国家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支持,又需要自身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不断突破来支撑,开放成果的扩散还需要开放高地的构筑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本轮开放中部地区大有可为
 

  报告分析,中部地区对外开放起步晚、行动缓。近十年来,中央的优惠政策逐步向中部倾斜,中部地区发展速度后来居上,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然而与东部沿海相比,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依然缺乏整体性和凝聚力,依然缺乏先行先试的动力机制,外向型经济质量依然较低,对外开放环境依然较差。
 

  报告认为,思想解放不够是中部地区开放滞后的根本原因,区位劣势和国家开放战略的不均衡是开放滞后的客观因素,随着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不断完善,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中部地区大有可为。
 

  将中部中心城市
 

  作为开放引爆点
 

  报告称,新一轮对外开放要体现三大转变:主要由实现工业化向打造经济升级版、深度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转变;从主要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向引进与创新体制机制、共建国际经济新秩序转变;从主要在经济领域开放向文化、社会领域开放,共同推进世界文明建设转变。
 

  而在全国新一轮开放的大格局下,对外开放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由数量向质量转型,逐步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肩负着赶超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必须从外需和内需平衡发展的角度来推进对外开放,压力大、责任重。第三,中部地区开放经验虽然不足,但近年来国家重视中部地区的开放开发,中部地区有内需优势明显、地理交通区位优势独特等有利条件。
 

  在新一轮开放中,中部地区的开放主要有三大特征:要推进到前沿,从追赶型转变为齐头并进型开放。要大胆创新,从承接者、复制者转变为创新者,符合中部特点的开放政策和开放领域,敢于先行先试。要成为新的增长极,建设与东部三大经济增长极同等能量级的增长极。
 

  报告认为,要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全方位开放、以对内开放促进对外开放、以改革推动开放、以创新提升开放的原则,将中部中心城市作为引爆点,将建设自由、开放、统一的中部市场作为中心点,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关键点,将改革作为动力点,将中部一体化作为立足点,扩大中部新一轮对外开放,早日实现“建设中三角,打造第四极”的目标。
 

  建议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报告建议,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引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中部产业高地。依托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中部地区开放创新与合作步伐。
 

  同时,以市场化发展为方向,加速形成中部组团发展格局,构建中部一体化大市场。建立中部商会,加强中部地区商品交易市场、要素交易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另外,以改革为核心,提升中部软实力,有利于营造敢为人先的对外开放新环境。加快中部地区对内开放的进程,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平台,推动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合作模式。
 

  报告还提出,在与东、西部和东北地区政策平等的基础上,扩大中部各领域先行先试权限。争取批准中部建设新区,争取建立内陆地区自由贸易区。
 

  加快提升中部地区开放合作水平
 

  开放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中部地区开放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但是开放合作不足仍是中部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抓住机遇、深化开放合作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因素。中部地区要统筹谋划、总体设计,形成整体的中部开放合作战略;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基于全局和长远考虑,更应重视引进国际化管理、模式和规则;要精巧设计、乘风借势,要“筑路”、“搭台”、“结网”、“建桥”,建立内外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争取先行先试权,搭建处于开放制高点的平台。广泛融入各类经济圈,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建立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各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
 

  武汉在中部地区发展和开放中举足轻重,应该有大气的思维、包容的胸怀、智慧的方式和精巧的操作,明确国际性的定位,争取特殊性的试验,建立通用性的规则,按照国际标准来建设武汉这座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在开放上走在前面、在开放上作出示范,打造武汉在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中的特殊位次。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潜力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是我国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科教优势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潜力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格局影响深远。根据世界银行“金色增长”指标体系,可以得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内贸易具有优势。未来应充分发挥内贸优势,积极扩大外贸业务,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良好契机,促进国际与国内贸易共同发展。
 

  同时,在营商环境、金融等领域存在明显不足。未来应该充分重视金融领域的发展,健全体制机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度。
 

  长江中游城市群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力人口比重低。在创新领域、科研投入和专利成果优势明显。未来应该充分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重视劳动力培训,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基础较好,铁路、公路路网密度较高。未来应适度扩大陆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重点做强、扩大内河航运业务。
 

  提升武汉经济国际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进出口贸易实现跨越发展,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等等。但在利用外资水平、对外贸易国际化水平、金融国际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武汉还远落后于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
 

  近年来,武汉市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其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其二,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加强;其三,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但武汉市在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仍不乐观,二是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三是武汉市自身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武汉市应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优化经济环境发展,不断提高武汉经济国际化水平。
 

  从两通起飞到创新起飞
 

  20世纪80年代,武汉曾确立“两通起飞”战略,试图通过服务业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体经济起飞。但由于生产要素向具有改革先发优势的沿海地区流动,武汉工业竞争力相对下降,所以20世纪90年代武汉三次产业比重排序曾一度从“二、三、一”变成“三、二、一”。21世纪初,我国又重新进入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武汉的钢铁、汽车等重化工业以及光电子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三次产业次序又回到“二、三、一”。特别是近年来,武汉提出“工业倍增计划”,力图通过振兴工业带动整体经济起飞。
 

  但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压力加大,武汉实现工业倍增的难度上升,产能过剩的难题也日益突出。在新阶段、新形势下,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唯有实行“创新起飞”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把武汉科技人才的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上走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前列。
 

  加快汽车产业创新 推动中部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和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高新技术的集中载体,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三不”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汽车产业经过60多年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自主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低等问题依旧突出。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下,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从追求数量发展向提升质量发展转变;从引进品牌发展向自主创新发展转变;从单一体制发展向混合体制发展转变;从单个企业发展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
 

  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汽车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支撑强大、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协作广泛,应抓住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换代升级这一巨大机遇,以创新为动力,技术集成世界资源,产品面向全球市场,管理接轨国际模式,通过产业联动、资本流动、信息互动,着力打造一个世界汽车品牌的聚集地、中国汽车产业重要的制造基地和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基地。
 

  积极应对开放新形势
 

  新世纪以来,湖北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曾长期在中部地区居于地位。2012年以来对外贸易急转直下,进口持续下滑、出口艰难前行。到2013年上半年,湖北外贸进出口增速均降至中部地区之末,利用外资也开始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迹象。面对对外开放的严峻形势,湖北要采取积极对策。一要大力推动转型升级,促进现有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新增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二要充分依托优势条件,重点依托长江、汉江布局“重”产业,依托临空经济区发展“轻”产业,依托铁路、公路主干线发展资源与劳动密集产业,努力优化对外开放的产业布局;三要加快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形成对外开放的核心竞争力;四要大力优化制度与服务环境,增强对外开放的吸纳力。
 

  加快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要在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中,着眼于跳出低端、锁定高端。在战略层面,有三个重要使命:一是必须着眼全球资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建设内需市场中心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良性互动;二要倡导自贸区精神,加快构建有利于贸易便利性的政策体制和新型贸易平台,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三要立足自主创新,构建有利于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政策体制和功能平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产业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战术层面,有三方面要加快推进:一要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大力推进开放性协同创新;二要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的贸易和结算便利化机制,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三要积极构建部省市合作机制,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贸易商、贸易中间商、供应链管理商等新型贸易业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贸易平台。
 

  构筑开放高地 引领中原崛起
 

  河南省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五位,但由于开放度低,导致经济增长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把构筑内陆地区开放高地作为重要战略,以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和龙头,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全省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高。“走出去”已从工程建设、劳务输出向并购企业、品牌、技术等优质资源拓展。双汇集团并购美国知名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是今年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具影响力的案例。保税经济快速发展,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空港为核心,中原国际陆港为支撑,着力打造竞争力强的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郑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推动郑州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欧国际铁路中心节点城市。